一种高精度无触点稳压电路pdf

发表时间: 2024-04-05 07:12:42 作者: 新闻中心

  本实用新型涉及稳压器技术领域,其公开了一种高精度无触点稳压电路,解决了传统稳压器的稳压电路存在补偿精度不高的技术问题,包括:补偿变压器TBa、调压变压器Tvva、可控硅S1‑S10和三端口电感DLa;可控硅S1和可控硅S4的一端共同与补偿变压器TBa的初级线圈一端电性连接,可控硅S2和可控硅S3的一端共同与补偿变压器TBa的初级线圈另一端电性连接;可控硅S1和可控硅S2的另一端共同与电压输入端、电压输出端的负极电性连接。根据以上技术方案,设计一种高精度无触点稳压电路,解决传统稳压电路补偿精度低的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CN 213601114 U (45)授权公告日 2021.07.02 (21)申请号 0.1 (22)申请日 2020.07.29 (73)专利权人 上海稳压器厂 地址 200011 上海市黄浦区徽宁路183号 (72)发明人 郑奕庆陆雯彬卓泽禄张海江 柯金鳌包家顺柯蕾类成民 (74)专利代理机构 南昌金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36129 代理人 余鹏锦 (51)Int.Cl. G05F 1/16 (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1页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高精度无触点稳压电路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稳压器技术领域,其公开了 一种高精度无触点稳压电路,解决了传统稳压器 的稳压电路存在补偿精度不高的技术问题,包 括:补偿变压器TBa、调压变压器Tvva、可控硅S1‑ S10和三端口电感DLa;可控硅S1和可控硅S4的一 端共同与补偿变压器TBa的初级线圈一端电性连 接,可控硅S2和可控硅S3的一端共同与补偿变压 器TBa的初级线圈另一端电性连接;可控硅S1和 可控硅S2的另一端共同与电压输入端、电压输出 端的负极电性连接。根据以上技术方案,设计一 种高精度无触点稳压电路,解决传统稳压电路补 偿精度低的问题,进而达到补偿精度更高的目 U 的。 4 1 1 1 0 6 3 1 2 N C CN 213601114 U 权利要求书 1/1页 1.一种高精度无触点稳压电路,包括:补偿变压器TBa、调压变压器Tvva、可控硅S1‑ S10; 其特征是,还包括:三端口电感DLa; 补偿变压器TBa, 补偿变压器TBa的副级线圈一端与电压输入端正极相连,补偿变压器TBa的副级线圈的 另一端与电压输出端正极相连; 补偿变压器TBa的初级线、三端口电感DLa的控制作用和调 压变压器Tvva的副级线圈电性连接,以获得不同级数的电压补偿值; 调压变压器Tvva, 调压变压器Tvva的副级线圈为多抽头自耦变压器; 可控硅S1‑S10, 可控硅S1和可控硅S4的一端共同与补偿变压器TBa的初级线圈一端电性连接,可控硅 S2和可控硅S3的一端共同与补偿变压器TBa的初级线圈另一端电性连接; 可控硅S1和可控硅S2的另一端共同与电压输入端、电压输出端的负极电性连接,可控 硅S3和可控硅S4的另一端共同与三端口电感DLa的中间连接端电性连接; 可控硅S8、可控硅S9和可控硅S10的一端共同和三端口电感DLa的一端电性连接,可控 硅S8、可控硅S9和可控硅S10的另一端分别与调压变压器Tvva的2/10处、6/10处和10/10处 电性连接; 可控硅S5、可控硅S6和可控硅S7的一端共同和三端口电感DLa的另一端电性连接,可控 硅S5、可控硅S6和可控硅S7的另一端分别与调压变压器Tvva的0/10处、4/10处和8/10处电 性连接; 可控硅S3通过设有控制开关QJa与补偿变压器TBa的初级线页 一种高精度无触点稳压电路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稳压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高精度无触点稳压电 路。 背景技术 [0002] 稳压器是指电子工程中的一种被设计来自动维持恒定电压的装置。 [0003] 如图1所示,图1的稳压电路为现存技术中有代表性的第一代无触点稳压器稳压 电路原理,由调压变压器TB2(副变)、可控硅模块 S0‑10及驱动电路组成。TB2(副变)为多抽 头自耦变压器,每路抽头由1组若干个可控硅开关控制。可控硅开关S1~S5为补偿电压大小 切换开关;可控硅开关S0、S7、S8、S9和S10为零补偿、正补偿、负补偿切换开关;改变各可控 硅开关S0~S10的导通状态,即可改变补偿变压器TB1初级线圈上的电压大小和方向,从而 TB1次级可产生大小和方向均可变的补偿电压△U。当输入电压Ui n改变或因负载变化而引 起输出电压Uout变化时,智能控制电路对可控硅开关(S0~ S10)做调整切换,从而自动 保持输出电压稳定。 [0004] 依据图1的电路图及以上分析可知,第一代无触点稳压器稳压电路可提供正5级、0 补偿、负5级的共11级逐级补偿叠加,其不足之处在于:①利用十个可控硅开关仅仅可完成 十一级的逐级补偿;②补偿稳压精度不高,最高为±2.5%,即常规相电压的均值±7‑9V。 [0005] 因此,针对以上对稳压器主要的现存技术代表做多元化的分析,其补偿等级不高,导致补 偿精度不够高,因此存在改进之处。 实用新型内容 [0006] 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传统稳压器的稳压电路存在补偿精度不高的技术问题,本 实用新型设计一种高精度无触点稳压电路,解决传统稳压电路补偿精度低的问题,从而达 到补偿精度更高的目的。 [0007]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8] 一种高精度无触点稳压电路,包括:补偿变压器TBa、调压变压器Tvva、可控硅S1‑ S10; [0009] 还包括:三端口电感DLa; [0010] 补偿变压器TBa, [0011] 补偿变压器TBa的副级线圈一端与电压输入端正极相连,补偿变压器TBa的副级线 圈的另一端与电压输出端正极相连; [0012] 补偿变压器TBa的初级线、三端口电感DLa的控制作用 和调压变压器Tvva的副级线圈电性连接,以获得不同级数的电压补偿值; [0013] 调压变压器Tvva, [0014] 调压变压器Tvva的副级线圈为多抽头自耦变压器; [0015] 可控硅S1‑S10, 3 3 CN 213601114 U 说明书 2/4页 [0016] 可控硅S1和可控硅S4的一端共同与补偿变压器TBa的初级线圈一端电性连接,可 控硅S2和可控硅S3的一端共同与补偿变压器TBa的初级线圈另一端电性连接; [0017] 可控硅S1和可控硅S2的另一端共同与电压输入端、电压输出端的负极电性连接, 可控硅S3和可控硅S4的另一端共同与三端口电感DLa的中间连接端电性连接; [0018] 可控硅S8、可控硅S9和可控硅S10的一端共同和三端口电感DLa的一端电性连接, 可控硅S8、可控硅S9和可控硅S10的另一端分别与调压变压器Tvva的2/10处、6/10处和10/ 10处电性连接; [0019] 可控硅S5、可控硅S6和可控硅S7的一端共同和三端口电感DLa的另一端电性连接, 可控硅S5、可控硅S6和可控硅S7的另一端分别与调压变压器Tvva的0/10处、4/10处和8/10 处电性连接; [0020] 可控硅S3通过设有控制开关QJa与补偿变压器TBa的初级线圈另一端电性连接。 [0021]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 [0022] 可进行+10级、0、‑10级共21级逐级补偿叠加原理; [0023] 可控硅开关S5~S10为补偿电压大小切换开关,可控硅开关S1~ S4为零补偿、正 补偿、负补偿切换开关,改变各可控硅开关的导通状态,即可改变补偿变压器TBa初级线圈 上的电压大小和方向,从而 TBa次级可产生大小和方向均可变的补偿电压△U。 [0024] 零补偿(输出等于输入): [0025] 输入AC216.7‑223.3V——可控硅S1‑4导通(零补偿)ΔUTB=0V  输出Uo≈ AC216.7‑223.3V [0026] 正补偿(升压): [0027] 输入AC216.7‑213.4V——可控硅S2/4/5/8导通(+1补偿)ΔUTB=3.3V输出Uo≈ AC220‑216.7V [0028] 输入AC213.4‑210.1V——可控硅S2/4/8导通(+2补偿)Δ UTB=6.6V输出Uo≈ AC220‑216.7V [0029] 输入AC210.1‑206.8V——可控硅S2/4/6/8导通(+3补偿)Δ UTB=9.9V输出Uo≈ AC220‑216.7V [0030] … [0031] 输入AC190.3‑187V——可控硅S2/4/7/10导通(+9补偿)Δ UTB=29.7V输出Uo≈ AC220‑216.7V [0032] 输入AC187V以下——可控硅S2/4/10导通(+10补偿)ΔUTB=33V 输出Uo≈AC220‑ 220V以下 [0033] 负补偿(降压): [0034] 输入AC223.3‑226.6V——可控硅S1/3/5/8导通(‑1补偿)Δ UTB=‑3.3V输出Uo≈ AC220‑223.3V [0035] 输入AC226.6‑229.9V——可控硅S1/3/8导通(‑2补偿)Δ UTB=‑6.6V输出Uo≈ AC220‑223.3V [0036] … [0037] 输入AC249.7‑253V——可控硅S1/3/7/10导通(‑9补偿)Δ UTB=‑29.7V输出Uo≈ AC220‑223.3V 4 4 CN 213601114 U 说明书 3/4页 [0038] 输入AC253V以上——可控硅S1/3/10导通(‑10补偿)Δ UTB=‑33V输出Uo≈ AC220‑220V以上。 [0039] 只要稳压器输入相电压在AC187V‑AC253V范围内,即可保证稳压器输出相电压在 AC220V±3.3V,即满足精度AC220V±1.5%的设计的基本要求。 [0040]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41] (1)+10、0、‑10共21级电流过零逐级叠加补偿; [0042] (2)稳压精度提高;三端口电感实现无触点稳压器补偿电压平滑调节并提高稳压 精度,只要稳压器输入相电压在AC187V‑253V范围内,即可保证稳压器输出相电压在AC220V ±3.3V,即满足精度AC220V ±1.5%的设计的基本要求。 附图说明 [0043] 图1为背景参照图; [0044] 图2为本实用新型交流稳压器稳压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5]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 方式不仅限于此。 [0046] 一种高精度无触点稳压电路,如图2所示,其电路连接原理及结构如下,包括:补偿 变压器TBa、调压变压器Tvva、可控硅S1‑S10 和三端口电感DLa。其中,补偿变压器TBa的连 接方式为:补偿变压器TBa的副级线圈一端与电压输入端正极相连,补偿变压器TBa的副级 线圈的另一端与电压输出端正极相连;补偿变压器TBa的初级线、三端口电感DLa的控制作用和调压变压器Tvva的副级线圈电性连接,以获得不同级数 的电压补偿值。 [0047] 其中,调压变压器Tvva的连接方式为:调压变压器Tvva的副级线圈为多抽头自耦 变压器。其中,可控硅S1‑S10的连接方式为:可控硅S1和可控硅S4的一端共同与补偿变压器 TBa的初级线圈一端电性连接,可控硅S2和可控硅S3的一端共同与补偿变压器TBa的初级线 圈另一端电性连接。可控硅S1和可控硅S2的另一端共同与电压输入端、电压输出端的负极 电性连接,可控硅S3和可控硅S4的另一端共同与三端口电感DLa的中间连接端电性连接。 [0048] 可控硅S8、可控硅S9和可控硅S10的一端共同和三端口电感DLa  的一端电性连接, 可控硅S8、可控硅S9和可控硅S10的另一端分别与调压变压器Tvva的2/10处、6/10处和10/ 10处电性连接。可控硅S5、可控硅S6和可控硅S7的一端共同和三端口电感DLa的另一端电性 连接,可控硅S5、可控硅S6和可控硅S7的另一端分别与调压变压器Tvva的0/10处、4/10处和 8/10处电性连接; [0049] 可控硅S3通过设有控制开关QJa与补偿变压器TBa的初级线圈另一端电性连接。 [0050] 工作原理如下:具体的每一级补偿原理如下: [0051] 第一种情况:零补偿(输出等于输入): [0052] 输入AC216.7‑223.3V——可控硅S1‑S4导通(零补偿)ΔUTB=0V  输出Uo≈ AC216.7‑223.3V [0053] 第二种情况:正补偿(升压): 5 5 CN 213601114 U 说明书 4/4页 [0054] 输入AC216.7‑213.4V——可控硅S2/S4/S5/S8导通(+1补偿)ΔUTB=3.3V输出Uo ≈AC220‑216.7V; [0055] 输入AC213.4‑210.1V——可控硅S2/S4/S8导通(+2补偿)Δ UTB=6.6V输出Uo≈ AC220‑216.7V; [0056] 输入AC210.1‑206.8V——可控硅S2/S4/S6/S8导通(+3补偿)ΔUTB=9.9V输出Uo ≈AC220‑216.7V; [0057] … [0058] 输入AC190.3‑187V——可控硅S2/S4/S7/S10导通(+9补偿)Δ UTB=29.7V输出Uo ≈AC220‑216.7V; [0059] 输入AC187V以下——可控硅S2/S4/S10导通(+10补偿)Δ UTB=33V输出Uo≈ AC220‑220V以下。 [0060] 负补偿(降压): [0061] 输入AC223.3‑226.6V——可控硅S1/S3/S5/S8导通(‑1补偿)Δ UTB=‑3.3V输出 Uo≈AC220‑223.3V; [0062] 输入AC226.6‑229.9V——可控硅S1/S3/S8导通(‑2补偿)Δ UTB=‑6.6V输出Uo≈ AC220‑223.3V; [0063] … [0064] 输入AC249.7‑253V——可控硅S1/S3/S7/S10导通(‑9补偿)Δ UTB=‑29.7V输出 Uo≈AC220‑223.3V; [0065] 输入AC253V以上——可控硅S1/S3/S10导通(‑10补偿)Δ UTB=‑33V输出Uo≈ AC220‑220V以上。 [0066] 因此,只要稳压器输入相电压在AC187V‑AC253V范围内,即可保证稳压器输出相电 压在AC220V±3.3V,即满足精度AC220V±1.5%的设计的基本要求。 [0067]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 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 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 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6 6 CN 213601114 U 说明书附图 1/1页 图1 图2 7 7

  2、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加。

  3、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4、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按照每个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2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桩基础构造详图22G101-3.docx

  STEAM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以《STEAM课程开发实践研究——可以玩的故事》开发为例.pdf

  (最新全套)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培优(共22份含期中期末练习卷和答案).docx

  原创力文档创建于2008年,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分享给其他用户(可下载、阅读),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所有。原创力文档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发链接和相关诉求至 电线) ,上传者